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实践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成长 | 黄逊锐:困境中的顺逆观和价值观

发布日期:2020-07-31访问次数: 字号:[ ]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内心中有一些感慨与想法。作为一名联大学子,我们应积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中认真体会与思考,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逆境不屈、沉稳豁达的性格与品质,踏实学习习总书记实心实意为民、坚持实干的精神品质。习总书记在他七年知青岁月所处的环境中所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有两个方面。

一、困境中的顺逆观

根据书中的介绍我们都知道,青年习近平在决定到农村插队之前所面临的政治局势十分严峻,父亲习仲勋因小说《刘志丹》被陷害,被剥夺了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职务并被关押,习近平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也天各一方,因此起初他选择到艰苦农村插队除了磨练自己和响应国家号召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远离政治纷乱的北京。而作为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他来讲,到达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后,农村艰苦、落后的景象尽管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却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在日后与乡亲的相处过程中,他不但没有产生过回去的念头,相反他却逐渐深爱上了脚下这片黄土地,更有扎根农村的想法,这与其他大部分知青是截然不同的,在其他知青苦苦等待的上大学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内心中也挣扎过、纠结过,最后才选择了回京上学。我想,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顺逆观,促成了他沉稳、稳重的气质,使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凛然无私的价值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的价值观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为村民做实事。从书中被采访人物的表述中,尤其是“知青说”里其他曾经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表述,可以清晰的体会出青年习近平的思想与其他人的不同,特别是第一点中提到的他对农村的接受与热爱。七年来大部分时间贯穿习近平内心的始终都是为村民做实事。书中有提到关于插队期间习近平内心思想的变化,这是七年来一个青年内心从不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尤其是在心理足够成熟并且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后为村民做实事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这种强烈的愿望我认为既与在梁家河期间与村民的友好相处有关,也与他从小所培养的价值观念有关。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中,诚然也会发生一些与村民的小插曲,但在七年之久的岁月里,更多是与淳朴陕西老乡的日渐亲密,以及邻里乡里的和睦与融洽。另外,如上面所讲到的,习近平初入农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在大城市成长的他想不到新中国成立二十年依然存在如此落后的地方,这些都奠定了他想要为农村做点事的想法,再加上从小所受的来自父亲习仲勋的教育,使他对于国家和地方有一种使命感和一种想要建设的欲望。

我出生在农村,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体会不到,也想像不到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即使有了解,大部分也是像雷平生所言“从书本上得到的”。我的家乡在老革命根据地沂蒙,而我的老家恰恰又是在县城外的一个村子里,每周二晚上停电,村里大队喇叭隔三岔五传达新的农村政策。我2000年出生,又是生在落后的农村,总有一种横跨两个时代的感觉,对于书中被采访人所形容的农村可以说是十分感同身受,书中所描述的农村与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家乡如出一辙,对于总书记在农村时候的经历也十分有体会。

我了解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甚至有时太久不回家,再回到家乡有时也会感到不适应,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克服了多大的心理障碍。因此,再回首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内心对总书记怀有崇高的敬意与钦佩,一方面对他不畏农村艰苦,甚至想要扎根农村的勇气与担当敬佩,另一方面对他强大的个人能力,将自己所担负的使命、职责和岗位都能做到最好而敬佩。

反思自身,作为联大学子的我们就是要积极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在平时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一步步锤炼自己,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总书记为榜样,胸怀理想,心怀大志,同时要紧随习总书记的号召,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奋斗者与追梦人。

                                                                                                                  黄逊锐:机器人学院 软实1901B班 、校学生会成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